◎武冰聪
国务院办公厅发布有关“五一”小长假连休4天的通知,瞬间点燃了一波网络小高潮。“五一假期”的关键词不仅霸屏各大热搜榜,就连预订机票、酒店的网站,都在当天流量大增。春暖花开,心潮澎湃,难得的小假期里,大家已经盘算着买机票、订酒店,举家出游。放眼世界,老外其实也和我们一样,心心念念盼着假日的到来。在世界各国名目各异的国定假日中,老外们有的去海岛戏水,有的去森林小木屋度假,还有的打工旅行感受异国文化。虽然在老外的工作圈子里,不乏以英法等国为代表的提高效率、减少加班派,但压力大、加班多依旧是席卷世界的工作风暴,放假难、假期短是多数上班族的吐槽之言。
名目繁多节庆日 不管长短都是假
在国内,我们最期盼“五一”“十一”的连假,不仅放假时间长,而且气候宜人,适合度假旅游,如果能遇上中秋节连上“十一”的长假,则更是大众期待。放眼世界,老外们也在频频计算,翘首以盼,希望假期多多益善。
我们的邻国日本,在2019年将迎来放假不同于往常的一年,网络上甚至出现“2019日本惊现10连休公假”的说法。现任日本天皇明仁定于4月30日退位,5月1日起由皇太子德仁继任新天皇。2018年11月13日,日本官房长官菅义伟发布内阁的决策声明,老天皇退位和新天皇继位的两天,被正式定为日本国定假日。这样一来,加上4月29日的“昭和之日”,5月3日的“宪法纪念日”,5月4日的“绿之日”,5月5日的“儿童节”,以及5月6日的儿童节补假日,6个公休节假日全部连在一起。算上“昭和之日”前的两天周末,和日本政府特别为连假安排的5月2日公假,就形成了罕见的10天连休。
在政府发布正式声明前,民众猜测纷纷,直到菅义伟表示“确定了连续休假日,也期待能让国民在实现宽松生活上有所助益”,大家才彻底安心,开心地迎接10天连假的到来。需要说明的是,日本虽然没有类似我国挪借假日的举措,但却有“振替休日”的规则,也就是给民众“补假”。每当公众假期遇到星期天,则会在接下来的周一补放一天假日,10天连假中的儿童节补假日就是由此而来。
根据日本发布的国假日表可知,“五一国际劳动节”并非日本公假,但为了促使国民“崇尚勤劳,庆祝生产,相互感谢”,日本将每年的11月23日,定为“劳动感谢之日”,全体国民放假一天。这一天全民放假的规定,在1948年写入《关于国民祝日的法律》,但节日的惯例早在1873年(明治6年)公布的“制定年中祭日祝日之休暇日”中就确定下来了。
除此之外,日本还有许多名目新颖的节假日,包括11月3日的“文化之日”,意在庆祝明治天皇生日,以及倡导爱好自由与和平,推进文化事业发展;7月15日的“海之日”,是感谢海的恩惠,同时也祈愿作为海洋国度的日本繁荣平顺;8月11日的“山之日”,则是让民众得到与山亲近的机会,感谢山的恩惠。还有体育之日、秋分之日、敬老之日、成人之日等,也都被定为日本的国假日,全民公休一天。以2019年为例,日本全年预计放假22天。另有网友声称的“不会写在日历表上的公假”——盂兰盆节和新年连休。
盂兰盆节大约在每年8月的13-15日,是民众回乡祭拜祖先的传统节日。虽然并非国假日,但不少企业都会在这时给员工放假,也不乏职工休年假回乡祭祖。新年连休则是在12月31日到1月3日之间,虽然国定公假只有1月1日一天,但企业往往会让上班族在此时休假,这一时间段,甚至百货商场都会缩短日营业时间。
在英国,国定假日的名称是Bank Holiday,中文可以直译为“银行假日”。“银行假日”源自1834年,是从银行休假延伸而来的。起初英格兰银行将一年中的33天定为宗教性的节日,之后被缩减为4个。到了1871年时,银行家John Lubbock先生提议,将银行业的假日加入国定假日的行列中,就有了全英国人一起放假的传统。但由于英国由苏格兰、英格兰、威尔士和北爱尔兰几个部分组成,每个地区的银行假日也会有前后一两天的差别,需要民众自行查明。此外,除了与宗教相关的银行假日需要计算日期(如圣周五假日,每年时间不同),其他Bank Holiday大多在周一,这样就形成了与周末相连的三天小长假,民众很喜欢用这段时间出门游玩。但在假日当天,银行、商场的营业时间都会缩短,甚至公交车的班次也会减少,当天上班的员工薪水则通常以1.5倍计算。
2019年新鲜出炉的美国国定假日表也值得盘点,除了我们耳熟能详的新年、圣诞节、感恩节等,一些小众的放假日值得关注与铭记。1月21日是马丁·路德·金的诞辰日,在这一天美国民众有一天的假期,用来铭记这位民权运动领袖。9月2日则是美国的劳动节,也被称为“劳工节”,是民众公休的假日。这一假日源于1894年5月的芝加哥普尔曼大罢工,时任总统克利夫兰把联邦军队派入芝加哥平息罢工,但在临近中期选举的时刻,克利夫兰和民主党同仁并不想得罪广大劳工,于是国会迅速通过法律,宣布劳工节为全国假日,向伟大的劳动者致意。每年10月14日的哥伦布日,也是联邦法定假日,发起于1792年,为了纪念哥伦布发现美洲300周年。打赢独立战争的美国人,希望尽快摆脱殖民地对英国的文化认同,而设立哥伦布日就是想要让美国文化成为被大众认同的主流。
帆板房车小木屋 悠闲度假各有招
耗尽心力盼来的假期,老外们喜欢咋度假?带上娃走出房门亲近自然,还是去海岛冲浪?不同国家与不同年龄层的人们有着风格迥异的度假选择。
Morning Consult发布了题为“2018年美国人旅游调查”的报告,其结果显示,2018年度美国人对于度假考虑最多的因素为是否可以放松身心,并能支付得起旅费。美国国内的夏威夷、大峡谷和黄石公园,成为受访者票选出的热门度假目的地。以度假形式来分类,最受欢迎的则是海滩度假、造访公园名胜以及公路旅行。调查显示,出生于2000年之后的千禧一代,则更强烈地表达出希望出国旅行的意愿。
在美国,房车也受到不少家庭的青睐,成为举家出游的好帮手。根据2017年美国房车协会的数据统计,10%以上的美国家庭拥有房车,更有1000多万美国人习惯常住在房车里。这样带着移动的家去旅行的方式,免去了节假日订机票、找酒店的麻烦,方便省钱,与美式的自由享乐风颇为贴切。
亚欧大陆另一端的北欧诸国,也有着自己独特的度假风格与文化。森林里与大海边,北欧人的度假小木屋就是一家人的度假胜地,即使是一个短暂的周末,他们也愿意带小朋友去亲近自然,感受闲暇时光。丹麦文以Sommerhus将小木屋称为“夏日屋”,由于国内多田野、少山地,且被大海环绕,因而小木屋多建在海边,适宜夏日度假。而另一北欧国家挪威,则称小木屋为hytte,它们大多建在森林里与湖岸旁。
由于纬度原因,北欧有着漫长的寒冬与永夜,5-7月的夏日来临之时,也是北欧人最期盼的狂欢假日。每年夏至前后的仲夏节,人们在大草坪上点燃篝火,围在一起烤肉、饮酒、聊天,瑞典人还会在人群中竖立起十字形的“仲夏柱”,大家一起围绕着柱子跳传统的青蛙舞,唱起经典的童谣“小青蛙”。
地处中纬的英国,以温带海洋性气候为主,终年温和多雨。略显湿润阴郁的气候类型,使英国人更加向往海滩、阳光与热浪,海边度假游一直为英国民众热捧。根据BBC发布的统计报道称,英国人最喜欢的十大旅游度假胜地包括:拥有岛屿和海滩的奔放国度西班牙;以爱琴海闻名于世的希腊;有山有海有美酒的法国;拥有悠闲海岸小镇的葡萄牙;以及意大利、马耳他、土耳其和加勒比海等。
新时代的年轻人,也创新出自己的独特度假方式:离开祖国,离开父母,一个人到异国他乡去感受文化、体验生活。“Working Holiday”一词,描述的就是年轻人打工度假的热潮。在一个有关澳洲背包客旅行的分享网站上,作者Ray分享了他的韩国室友K只身一人在澳大利亚打工度假的故事。
Ray在故事中写到,K最初打电话给他,是想要租房子,那时K刚来澳大利亚两周,从韩国老乡的房子中才搬出来。初见面时,Ray觉得K是个英文不好的亚洲人,只会“英文单字沟通法”。之后打工赚钱之余,K找了一间语言学校,报名去上8周的英文语言课,逐渐有信心开口说英文,等到9个月后K退房回国时,已经可以和Ray流利地侃侃而谈了。
责任分工细落实 提高效率不加班
空有丰富的度假安排,没有假期也枉然。啥时候休假、如何休假,不仅涉及国家规定和企业给员工的福利,其中也渗透着老外们的工作理念和生活方式。以法国为例,每年人均7周的带薪休假日,一度让外人惊叹“他们要停摆了”。然而假期与秩序并存的背后,体现了法国人的处事风格与效率。
一位名叫Sara的亚裔女生,在巴黎南部工作,她在Facebook里写到,到了晚上6点,办公室里的同事们就会相互问候着“晚上愉快,明天见”陆续离开。Sara说,她一开始很不习惯上下班都要和同事打一圈招呼的文化习惯。她觉得,以前在家乡工作时,大家都很低调的上下班,有机会准时下班也不希望让同事看到。但在法国,同事们对于准时下班不会表露出丝毫的不好意思与愧疚。
Sara对于法式工作风格有着自己的解读,她说,法国规定每周35小时的工作时长其实并不多,再加上许多国定节假日,许多人就形成了法国人很懒的印象。其实他们并非不能完成工作,只是很少加班。能做到这一点,和法国人的处世方式有很大关系。首先,是习惯说不。他们不会当老好人,去做别人交代指派的分外之事。另外,公司的工作分配也不会强人所难,以有加班费为借口压榨员工。在法国人的观念中,私生活非常重要,下班后陪家人小酌用餐、与友人结伴运动,都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绝不会为了工作而牺牲生活的情调。
在英国,也形成了类似的不加班风气。一位名叫TJ的台湾男生,在网上发表文章,讲述自己在英国的工作与生活,从中也可以看出英国人的日常工作图景。进公司第一天,TJ发现同办公室的人并没有在工作时间用电脑偷看社交媒体网站。作为实习生的他,也没有被要求帮任何一位老员工处理工作,每个人都按部就班做完分内之事。因为在公司里负责新书出版与销售的相关工作,TJ时常与到公司开会的作家打交道。他说,每次想给来访的作家泡杯茶时,都发现客人已经自己完成了这项事务。TJ表示,英国式的工作责任制优化了分工,高效完成工作是避免加班的法门。他的同事做完了分内之事就会回家,绝不会因为上司没走,就留在办公室里去磨蹭装忙,由此可见英国人略显耿直的处世风格。
大洋彼岸的新西兰,也是崇尚效率的国度之一,员工以在下班前能完成当天的工作为荣,在当地并没有盛行的加班文化,甚至不乏老板反感加班,认为加班是员工效率低下或能力不足的体现。2018年,《新西兰先驱报》就曾报道,信托公司“永恒守护者”的执行长安德鲁·巴恩斯对自己的员工进行了一项为期8周的实验,探讨一周休三天到底有没有用。公司内的240名员工接受了一周上班4天的考验,随后奥克兰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少一天工作日后员工压力减少,反而有助于效率提升。老板安德鲁·巴恩斯对此表示:如我们所预期的,工作量减少、压力减少,但工作效率完全没有降低。
连轴加班不休息 老外吐槽休假难
盘点了众多各国冷门节假日,了解了老外的度假方式,甚至想仰天长啸,为什么加班的只有我?其实,加班多、放假难也是多数国家的惯例,一起加班的人遍布大洲大洋。
一位名为维克多·李普曼的企业管理从业者,在他的推特上发表题目为“美国已经沦为没有假期的国度”的文章。在文中,他谈到了一位在度假中遇到的年轻女士的故事。这名年轻女性曾经在一家从事贸易行业的小公司工作,一年之前,她休了一周的假期,然而结束休假回到办公室之后,她的老板立刻向她展示了公司最新的销售数据,是这一年中最低的。女员工表示,刚回到办公室就受到了来自老板的施压,事实上她只是因为荨麻疹而休假,回公司之前她才刚从医院的诊室中出来。完全不给员工放松的时间,不断施加压力已经成为了不少企业的通病,加班更被视为理所应当。
维克多·李普曼评论道,如果这是个案,那也没什么可说的,但事实却是,美国人的假期正在被系统性地劫持!
软件公司Kimble Applications调查了2017年全年美国企业职工的休假情况,结果显示,1200名抽样对象中有高达47%的人没有休完规定的假期,有21%的人表示全年休假超过5天。也就是说,这1200名员工中,有大约948人全年休假时间没有超过5天。
为什么结果如此惊人?调查报告也给出了分析说明。首先,假期并不会减负,甚至会增加压力。有27%的受访者表示担心手头项目的截止日期,13%的受访者担心他们返回工作岗位之后积压的恐怖工作量。其次,来自老板的压力也成为员工不休假的主因之一。有19%的受访者表示因为老板不喜欢或不批准,所以干脆不休假。另外,受访者重点吐槽了技术革命给放假带来的困扰,互联网和手机让“拔下插头比以往任何时代都困难”。无处不在的移动设备就像工作追踪器,即使你跑到天涯海角,工作也会如同尾巴一样追在身后,想要真正的放松谈何容易。48%的受访者表示,他们会在外出度假时持续工作,甚至有19%的人每天都会这样做。最后,还有14%的受访者表示,休假甚至成为断送职业生涯的代名词,只有不休假才可能增加晋升的机会。
目光回到亚洲,日本的加班文化也可以用疯狂来形容,想要休假却是难上加难。早在2013年,就有NHK的年轻女记者因为过度加班导致心脏衰竭而亡的事件引起广泛关注和社会声讨。作家野岛刚在其作品《原来,这才是日本》一书中有一篇关于日本加班文化的文章,题目为“‘灭私奉公’的武士道遗毒,令日本人停止不了‘卖命’工作”。野岛刚曾是一名新闻记者,却选择在2016年辞职,他说自己非常热爱这份工作,但如果有来生绝对不要在日本的媒体界。
回忆起自己曾经的工作状态,野岛刚写到,每天的加班时间大约10小时,睡眠时间为3到4小时,日复一日,每个月的工作时间超过200小时都是家常便饭,许多人因此赔上了健康。他认为过度的加班与不休假,是日本社会文化脉络的体现。“加班病”的出现源于日本文化中重视集体行动的传统社会规范,因此准时下班就是自私的体现,比起带薪休假这种“不道德”的行为来说,只有假日出勤,才可以显示出“全身心奉献给公司的工作态度”。